年度巨制电视大剧《战上海》已经在7月份完成了拍摄,尽管目前尚不清楚何时会播出,但预计不会让观众等待太久。作为一名军史研究者股票配资平台统计网站,帅克对这部剧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。然而,期待之余,心中也难免有些许失落。因为在我的理解中,一提到“战上海”这三个字,脑海中浮现的便是月浦激战的硝烟、苏州河的血战、以及高桥的争夺。我的思绪里,是我军与国军的十对八的生死较量,是粟裕与汤恩伯智谋和指挥上的较量。这些场景,无不让我感到一股沉重的历史厚重感。
然而,当我看到电视剧的海报和主要角色定位时,我意识到,这部剧与我所想象中的“战上海”大相径庭。原本期望能看到一场浓厚的“战争气息”的剧集,但事实却是,这部《战上海》的内容似乎与我脑海中的画面产生了明显错位。事实上,这并非第一次出现这种错位。在之前的老电影《战上海》中,我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。两次错位的重叠,使得我的失望感愈发深刻。
(一)
展开剩余77%老电影《战上海》于1959年拍摄,我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年才看的这部影片。那时我年纪还小,只是单纯地看热闹,但很多台词至今仍历历在目:“同志们,向大上海,前进”,“刘义是只老狐狸,邵壮只是个狼羔子”,“给老头子发报,就说我已经站在我的前沿阵地上了”……这些台词,曾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记忆。
随着后来参军并逐渐深入了解战史,我才意识到这部老电影《战上海》似乎总少了些东西。尽管影片的内容很具纪实性,但在我深入了解上海战役后,我才开始感到其中缺乏了一些核心的历史力量。尤其是,后来在参与《粟裕传》的编写时,我有幸深入研究上海战役,这让我对影片的历史背景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。特别是当我看到粟裕本人对这部老电影的评价时,我才顿悟其中的不足。
粟裕曾表示,虽然电影名为《战上海》,但其内容并没有突出“战”字的真正意义,这使得整部电影的主题显得不够集中和突出。尤其是月浦、杨行、刘行以及高桥的那些惨烈战斗,因为影片未能充分展现“战”的真正内涵,观众看后可能会误以为解放上海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。参与战役的战士们看后也未必能感同身受,因为影片未能忠实反映当时的严峻现实。
作为上海战役的总指挥,粟裕的这番话无疑深刻而精准。回顾老电影中的种种情节,的确显得“战”字不够充分:整个战役的战略部署没能交代清楚,主要人物的形象也没能得到充分刻画,影片的故事线不够紧凑严谨,国军起义的戏份被过度渲染,而上海战役中最惨烈的外围战斗,像月浦和高桥的争夺,甚至根本没有涉及。此外,影片中国军守卫吴淞的韩军长被枪毙的情节,不仅显得突兀,还与实际历史情况不符。
当然,考虑到那个时代的局限性,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也已经很不错了。如果从战史角度进行评判,或许显得苛求。但无论如何,由于缺乏强烈的“战”感,老电影《战上海》给我留下的错位感,仍在心中挥之不去。
(二)
目前,我们尚未得知《战上海》这部电视剧的具体剧情和主要情节,但从早期的宣传和海报来看,至少可以推测出几个信息。首先,既然陈毅被定位为绝对主角,这部剧的主线注定会以他作为首任上海市长的经历为核心展开。尽管上海战役期间,陈毅依然坐镇总前委,指导全局,但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,华东野战军以及三野的作战指挥基本由粟裕负责。因此,陈毅更多是从宏观角度进行指挥与引导。这也意味着,这部电视剧不会过多聚焦陈毅在上海战役中的直接指挥,而是会更多展现他在上海建设、管理和发展的领导作用。总体来说,这是一部涉及政治战、经济战、军事战、金融战、间谍战、封锁战等多方面的战争与管理并行的剧集,着力展现陈毅作为上海市长,在各个领域的全方位领导与组织能力。
其次,从剧中没有出现粟裕这个重要人物来看,似乎也意味着这部剧的“战”味不会特别浓烈。了解战史的人都知道,上海战役的筹划、战略部署、战役指挥等,几乎都由粟裕和张震承担。上海解放后,粟裕也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,这使得他在历史中的地位无法忽视。可是在这部剧中,粟裕的缺席意味着其重要性被淡化了,这无疑也影响了“战”字的浓度。
当然,每部电视剧都有自己的创作视角和故事定位,帅克并非故意苛求,只是感到遗憾的是,既然这部剧与老电影同名,且影片的“战”字深深烙印在几代人心中,那么新剧如果对“战”字的处理过于轻描淡写,难免会让人有些失落。
(三)
其实,之所以让我有些失望,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内心深处,我希望能够看到一部能够全方位、立体深度展现上海战役的电视剧。毕竟,上海战役的特殊性和历史意义,注定它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战争题材。
从作战模式上来看,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为上海战役设定了与北平、天津和绥远三大战役类似的战术。而尽管上海战役属于“天津方式”,但由于上海作为大城市的特殊性,无法像天津那样进行简单的千炮齐发,这使得上海战役具有了独特的复杂性和难度。
在作战特点上,上海战役被形容为“瓷器店里打老鼠”,既要解放这座城市,又不能破坏它。这与战争本身的破坏性本质截然相反,因此给指挥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考验。最终,战役指挥者通过灵活的战术运用,成功达成了在不损坏城市的前提下取得胜利的目标。
从战役的影响力来看,毛泽东曾提到,上海的解放对于中国革命是一个巨大的关卡。当时驻守上海的汤恩伯认为,这座城市比斯大林格勒还要坚固,甚至认为它可以抵抗半年之久,然而,上海战役仅用了15天便顺利攻克。更为令人惊叹的是,上海战役创造了多项奇迹:城市在战斗中不间断供电、供水和生产,几十万大军没有进入民宅,战斗刚结束,接管的部队便能迅速有序地接管城市。
显然,这样一个丰富的战争题材,不需要夸张或虚构,只要真实还原、稍加艺术加工,“战”字的深度就会自然展现,故事也必定足够精彩。画面感十足。我们不禁期待股票配资平台统计网站,何时才能看到一部真正充满“战”味的《战上海》大片呢?
发布于:天津市亿胜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